|
|
直面全球金融危机 “中国制造”求变求新 |
双击自动滚屏 |
发布者:bjhdsr 发布时间:2009/1/18 18:22:20 阅读:12544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
2008年11月2日,第10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三期开幕。展馆内,各国采购商在各展厅间奔走。受出口退税率上调利好刺激,中国参展商底气也明显回升,卖力推销产品,期望签订更多订单。 本届广交会在全球金融海啸中拉开帷幕,第一、二期累计到会采购商14.05万人,成交247.6亿美元。其中,机电、家具、玩具等商品的成交均有所下降,显示金融海啸对“中国制造”已形成冲击。 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步影响实体经济,尤其对中国外贸出口冲击较大。作为对外贸易“风向标”和“晴雨表”的广交会显示,与往年相比,今年欧美客商明显减少,外商下单普遍比较谨慎。一些客商的外贸订单减少了30%。 除订单减少之外,国外客户还要求降低出口商品价格。而随着工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,进出口运输成本上扬,出口企业普遍感到压力。从2005年7月开始到现在,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20.6%,这也是造成我国出口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的因素之一。此外,中国外贸企业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。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形势,一些企业将其看作“凄风苦雨”;而另一些企业则视其为调整结构的“阳春季节”,抓紧机会转型升级,求变求新,在创新中杀出一条血路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将成为安度危机的“中国力量”。加大品牌推广力度,加速技术创新,提高产品附加值,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。此外,打服务牌,走定制化路线,通过金融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,寻找新兴市场等,也都是企业的御“寒”之道。 广交会二期成交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特点:一是企业品牌效应凸显,优势企业信心十足;二是高附加值的新、特产品大量涌现,成交活跃;三是节能环保产品受到广泛欢迎;四是新兴市场显露新机遇。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,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,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不断增强。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朱宏任亦表示,中国制造的综合配套能力强,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的空间也很大,中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。因此,当前虽然成本持续上升,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丧失,仍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欧美市场走向颓势,以南美、中东、俄罗斯、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市场,已逐渐成为“中国制造”走向世界的新方向。2008年1~9月,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1.2%,比2007年同期回落4.6个百分点;而对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长28.9%。 |
|
|
|
|
|